服務熱線:
4006199175
近期,由于南方旱澇災情及處于休漁期,上海的水產品價格普遍攀升。無論是四大家魚,還是大黃魚、帶魚等海產品,價格均出現了上漲,整體價格水平與今年1月底的春節銷售旺季不相上下。
業內人士分析,中國人吃的淡水魚,一半都產自長江中下游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五省。而今年上半年,五省“魚池子”集體遭大旱,各自境內著名的淡水大魚場如鄱陽湖、洞庭湖、洪澤湖等,罕見缺水,有的瀕臨干涸。僥幸存活的魚,因魚塘差水,生存空間變小,魚多了容易缺氧、翻塘,養殖戶們害怕損失更大,便提前打撈賣掉,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淡水魚均衡上市、保持價格平穩的市場節奏。6月是魚市傳統淡季。在鮮魚較廣面積減產和提前捕撈上市的雙重作用下,今年淡季,魚塘的存貨格外少,魚價的上揚幅度格外大。目前新魚還沒長成,老魚卻基本沒了,進入青黃不接時節。魚變少了,吃的人卻變多了。因為擔心日本核輻射對海產品的污染,沿海人改吃淡水魚替代海鮮消費。減產之年需求卻上升,也拉動著淡水魚價走高。6月30日12時,長江禁漁期將結束。入梅后,長江武漢段水位上漲明顯,然而,已經遭破壞的魚類資源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復原的。因此高價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。